專欄金融危機

貨幣錯配:新一輪危機的根源?

FT專欄作家沃爾夫:新興經濟體非金融類企業在海外發債的規模顯著增加,這意味著它們要承擔貨幣錯配風險,當融資環境變化時,此類交易可能是致命的。

全球金融危機最令人警醒的教訓是,本以爲能強化金融體系的發明——在此次危機中是「放款加轉銷」(originate and distribute)的金融模式——結果卻弱化了金融體系。類似的風險現在還會危及穩定嗎?答案是肯定的。下一輪全球流動性不足,可能源自新興經濟體非金融類公司發行的外幣債券。屆時主角不是銀行,而是資產管理公司。

今年夏天的「削減恐慌」(taper tantrum)便是一個徵兆。美聯準(Fed)暗示正在考慮放緩擴充資產負債表的速度,這極大地影響了新興經濟體。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份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提到的那樣:「美國貨幣政策提前收緊的預期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成長放緩,在2013年6月導致新興市場資本大量外流。」結果是風險差價升高,股市下跌,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受到重挫。

爲何美聯準貨幣政策只是流露出收緊的傾向就導致了市場動盪?在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舉行的一場以亞洲爲主題的會議上,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申鉉松(Hyun Song Shin)等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經濟學家給出了答案:新興經濟體私人部門債券的需求成長。

您已閱讀27%(555字),剩餘73%(15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中東期待沙烏地阿拉伯制衡川普

阿拉伯國家希望穆罕默德王儲和美國當選總統川普的密切關係能夠緩和川普政府的中東政策。

投資者押注防務支出增加,Palantir成爲「川普交易」贏家之一

彼得•蒂爾創立的數據公司的最大客戶是美國政府,自川普本月當選以來,其市值增加了230億美元。

Lex專欄:成長來之不易,雀巢前景平淡

要實現其成長目標,這家瑞士集團需要增加行銷投資。

Lex專欄:便宜商品是沃爾瑪股價上漲的基礎

沃爾瑪通過吸引高收入顧客和增加其他收入來源,出色地應對了經濟不景氣和通膨帶來的挑戰。

Lex專欄:奢侈品品牌寄希望於自己的美國夢

奢侈品在美國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可能爲該行業提供新的成長跑道。

諾和諾德準備下一代減肥藥的試驗結果

這家丹麥公司預計,最新數據將顯示CagriSema可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減輕25%的體重。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