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指責經濟學家糾結于衡量國民產出的兩項聯繫緊密的指標——實際國民生產毛額(GNP)或國內生產毛額(GDP)。這兩項指標有其用途。它們顯示出,在發達工業國家中,美國相對於2007-08年經濟危機前的巔峯狀態復甦的情況最好(儘管仍不算快)。英國仍未恢復危機前的巔峯狀態,跟歐元區國家一起墊底。
然而,不惜一切代價推動GDP成長的長期經濟政策將是荒唐的。理論上,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敞開國門、吸引大規模移民的辦法,來實現GDP的最大化。或許移民中有些人會找不到工作,或者成爲社會保障體系的負擔。但只要勞動力出現淨成長,這個國家的GDP幾乎肯定會成長,不論這個國家可能變得多麼擁擠、多麼不適合居住。
一個略好一些的指標可能是每個勞動者實現的GDP。就連那項指標也近乎荒唐,因爲通過犧牲閒暇時間、延長工作時間,可以強制性使這一指標最大化。
您已閱讀21%(363字),剩餘79%(13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