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經濟

通向全面復甦的危險之旅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高收入國家的經濟沒有跌下搖晃的大橋,但這不能保證經濟快速回歸成長。令人感到悲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收入國家仍陷於「抑制型蕭條」,但令人欣慰的是,新興經濟體顯示出了持久的活力。

「我們阻止了嚴重衰退,但我們需要避免『舊病復發』。今年將是決定成敗的一年。」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最近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說的話。她這樣說是對的。參加達沃斯論壇的商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專家都鬆了一口氣。這是自2007年以來金融災難第一次沒有成爲論壇的焦點。高收入國家的經濟沒有跌下搖搖晃晃的大橋,但這一事實並不能保證經濟會快速回歸成長。這很有可能出現。但目前還不確定。

信心已有所改善。一個指標是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OIS)之間的利差,它衡量的是銀行間貸款的違約風險。以歐元和美元計,兩者之間的利差分別下滑至僅僅10個基點和16個基點。此外,股市已從2009年3月的波谷中強勁復甦,尤其是在美國。脆弱的歐元區國家的主權債券收益率與德國公債的利差大幅縮窄:在義大利,這一利差從2012年7月末的5.3個百分點下滑至2013年1月25日的2.6個百分點;在西班牙,這一利差從6.4個百分點降至3.4個百分點。隨著投資者對主權國家的信心得到改善,他們對銀行的信心也有所增強。(見圖表)

信心改善並不限於高收入國家。在1月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中,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觸及新高」;「自(2012年)6月以來,發展中國家債券利差……下滑127個基點」;「自去年6月以來,發展中國家股市上漲12.6%」。所以,這是一種全球性變化。

您已閱讀29%(675字),剩餘71%(16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