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經濟

A perilous journey to full recovery
通向全面復甦的危險之旅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高收入國家的經濟沒有跌下搖晃的大橋,但這不能保證經濟快速回歸成長。令人感到悲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收入國家仍陷於「抑制型蕭條」,但令人欣慰的是,新興經濟體顯示出了持久的活力。

“We have avoided collapse, but we need to guard against any relapse. 2013 will be a make-or-break year.” These were the words of Christine Lagarde,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last week. She was right. The business people, policy makers and pundits in Davos breathed a sigh of relief.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2007, the focus of the discussion was not upon financial calamity. Yet the fact that the economies of the high-income countries have not fallen off their rickety bridge does not guarantee a swift return to growth. That may well come. But it is not yet ensured.

「我們阻止了嚴重衰退,但我們需要避免『舊病復發』。今年將是決定成敗的一年。」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最近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說的話。她這樣說是對的。參加達沃斯論壇的商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專家都鬆了一口氣。這是自2007年以來金融災難第一次沒有成爲論壇的焦點。高收入國家的經濟沒有跌下搖搖晃晃的大橋,但這一事實並不能保證經濟會快速回歸成長。這很有可能出現。但目前還不確定。

您已閱讀10%(861字),剩餘90%(79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