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後一週裏,兩黨候選人將就未來的經濟政策展開激辯。不論他們會談到什麼樣的具體措施,絕大多數專家對於未來經濟政策所應實現的政策目標看法一致。第一大目標是,使美國經濟增速回穩到一定水準,以使實實在在地減少失業成爲可能;第二大目標是,採取措施確保美國主權債務規模與其財富之比逐步下降,給國家財政打下穩健基礎;第三大目標是,重樹美國經濟支柱,使其能夠支撐中產階級以及其他羣體的收入水準在下一代人的時間裏穩步成長。
那麼兩黨候選人在以上三個問題上持何種政策立場呢?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已認定需求不足是經濟成長的主要阻礙,並從就任總統以來一直努力提振公共及私人部門需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近期的研究印證了歐巴馬的政策出發點,即當短期利率趨近於零時,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會顯著高於正常水準。此外歐巴馬也尊重美聯準(Federal Reserve)的獨立性,美聯準得以嘗試創造性地應對如何擴大需求的挑戰。歐巴馬使美國經濟回到正確軌道上來,通過加大對出口商的支持力度等政策措施,使美國的出口規模在過去五年間成長了近一倍。他明確闡釋了自己的政策宗旨:利用低利率環境爲公共投資項目融資並保護公共領域的工作機會,尊重美聯準的獨立性,以及繼續推動出口成長。
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則支持大幅縮減政府開支的短期措施,而不顧美國經濟形勢仍不景氣,國會先前也已應總統請求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國內酌情支出削減方案。羅姆尼在一番思維體操後認定,政府用於新型武器系統的支出、或者減稅政策受益人購買奢侈品的支出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政府用於整修學校以及高速公路的支出則不能。他還參與了有關貨幣政策的討論,相對於美聯準的現行政策,他支持縮減信貸供給規模。他堅稱將在上任第一天就把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即使那時應由他任命的政府部門官員還沒有搬進各自的辦公室;這種言論增大了美國經濟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因其可能引發一場貿易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