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好經濟成長集體乏力症,我們需要增加用藥的品種和劑量。延長英國央行(BoE)的「融資換貸款計劃」(Funding for Lending)是個受歡迎的做法:該計劃持續時間比之前更久,增加了一些額外激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向資金緊張的中小型企業放貸,涵蓋範圍擴大、納入了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信貸來源。在一些極不樂觀的歐元區經濟數據(包括「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顯示出德國經濟並不像足球俱樂部拜仁慕尼黑(Bayern Munich)那樣有活力)公佈以後,投資者越來越覺得,歐洲央行(ECB)會出手相救、購買股票,籠罩在市場上方的烏雲即將消散。
無疑問,各國央行提供的藥物能夠提振市場。但這些藥物也能提振經濟嗎?當然,這是公共政策方面最大的疑問。在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答案是斬釘截鐵的「沒錯」。當時,面對迅速瓦解的信心以及流動性嚴重短缺,各央行介入,以防危機演變成第二次「經濟大蕭條」。如今,答案就不是那麼明確了。這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爲藥物無效。而是因爲,這些藥物更像止痛劑,而不是抗生素。止痛劑讓我們中的一些人感覺好過點了,但就經濟方面的藥效而言,說它令人失望已經是口下留情了。即便是在經濟表現比其他大多數地方都好的美國,復甦速度也遠未達到歷史平均水準。
這並不是在批評各國央行的行動。出臺「融資換貸款計劃」,總好過毫不作爲。歐洲央行降低利率之舉,無疑是受歡迎的。日本央行(BoJ)的舉措已經令市場情緒煥然一新。然而,如果經濟復甦無法持續,就會產生這樣的危險:各央行會推高資產價格,令金融希望與經濟現實出現越來越嚴重的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