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的誤區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中國經濟仍有很大潛力,但這絕非源於新結構主義學派的後發優勢,而是來自短期內能否用新供給主義重啓改革。新結構主義和後發優勢理論,不僅不能維繫成長,反而會誤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

【編者按】:作爲全球經濟的成長動力,中國經濟的放緩引發諸多關注,這是週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對於中國經濟的衝擊幾何,合理的應對應該如何呢?FT中文網對於這一議題持續關注,近期也邀請不同意見領袖對此發言,期待以爭鳴探索有益公共討論,專題鏈接可見《中國經濟放緩》

在本文中,作者認爲,中國經濟未來確實有很大的成長潛力,但這種潛力絕不是源於新結構主義學派的後發優勢,而是源於短期內能否用新供給主義重啓改革,中長期內能否採取正確的人口、貿易、金融、國防和財富戰略,從而走上百年持續繁榮的富民國強之路。

前不久,林毅夫教授在FT專欄撰文指出(可參見《中國經濟的成長潛力》),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節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的週期性因素所致,未來中國還有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維持每年8%成長的潛力,而這種高成長的潛力主要來自於中國的後發優勢。

您已閱讀11%(368字),剩餘89%(31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