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

現階段中國需要國有企業

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人們擔憂「國進民退」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但在現階段中國,不宜只從經濟層面考量國有企業的價值,還應考慮其社會價值。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更有助於緩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

國有企業在中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統計,2012年「中國企業500強」總收入爲44.9兆元,相當於2011年GDP總量的95.3%。其中,310家國有及其控股企業營業收入佔比爲81.87%,淨利潤佔比高達83.61%。另據國資委數據,2011年117家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24兆元,相當於同年中國GDP總量的42.9%,淨利潤近1兆元。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佔比30%的國有控股企業的市值佔比達到了70%。

2006年以來,國有經濟開始強化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七大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的絕對控制力。如果將地方國企在燃氣、熱力和自來水等城鄉生活保障領域的經營控制情況考慮在內,國有經濟或許在十幾個行業領域內擁有突出的控制力。人們擔憂「國退民進」的趨勢會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不利於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存在三大缺陷:第一,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排擠了其他企業,最終讓有關係的內部人而不是有能力的外部人得益。第二,只有在有能力的政府領導下國家資本才能正常運轉。第三,這種模式衝擊了發達國家在過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對於想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的發展中國家,國家資本主義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爲了自己的利益也爲了世界貿易的利益,中國應該減少對國有企業的控制。

中國是否應該降低國有經濟比重和減少國有企業數量呢?私有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麼?筆者認爲,中國正處於促進經濟長期良性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關鍵戰略轉型時期,應慎重考慮和深刻論證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制度安排等問題。關於國有企業的存在價值,不宜只從經濟層面考量市場價值,還應考慮社會層面因素。以下幾方面論證提出,現階段中國需要利用國有企業參與全球資源整合,並致力於推動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包容性成長。

您已閱讀21%(813字),剩餘79%(30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