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戰敗68年週年紀念日,安倍內閣中的兩位大臣已經公開表示該日要去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最近也再出狂言,呼籲日本應效仿二戰爆發前德國納粹政府的做法,在誰都沒注意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修改憲法。
安倍內閣自去年12月26日組閣以來,已日益右傾化,尤其是在今年7月的參院勝選後,更是挾民意而成爲日本戰後最右傾的內閣,使得鄰國十分擔憂。那麼是什麼造成日本在戰後變得右傾色彩如此濃厚?筆者認爲,在探尋其中原因時,有必要回到戰後歷史的起點,及整個冷戰史,去看看當時情況。日本的右傾化並非是突然興起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酵期。這一點,和同爲戰敗國的德國相比,顯得尤其明顯。
二戰給世界造成了巨大損失。與德國相比,戰爭給日本造成的損失要少得多。除了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及對東京、大阪等城市進行轟炸外,戰爭並未在日本本土進行。而如果說德國投降是形勢所迫,日本則還可以在軍事上堅持一段時間。據統計,日本當時時還擁有154個師團,136個獨立旅團,533艘戰艦及15886架軍用飛機,總兵力達698.3萬餘人。比起德軍的疲憊狀態來說,日軍還有相當的戰鬥力。事實上,在《帕茲坦公告》發表後,日本軍部圍繞著主戰與主和爭執得很厲害,而軍隊在天皇的「終戰詔書」頒布的前一刻,還在負隅頑抗。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盟國的《帕茲坦公告》,宣佈無條件投降。但誠如一些歷史學家所指出的,日本並不像德國一樣是無條件投降,而是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內的有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