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則20年

「反憲政」的荒唐邏輯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我們不能把中國過去一百年憲政改革的不成功經歷作爲一個完整的樣本來下結論,這一百年的差不多隻能算一個觀察點。

【編者按】:本文爲作者在天則20週年慶典活動的發言,經天則所授權刊發,以饗讀者。

非常高興看到天則研究所已經20週年了!這20週年對中國社會的貢獻很顯著。同時我們也看到20年裏,很多方面尤其是思想領域、思想內容發生了很大又積極的變化,但也有很多方面變的越來越差。剛纔盛洪教授講到十週年的時候,那時候慶祝活動面對的局面比現在還好一些,受到的限制比今天還少,十年來的環境反倒變差了。這也讓我想到楊小凱說的後發劣勢,因爲中國經歷的這些變化,從某一種意義上越來越印證他關於後發劣勢的判斷:由於中國是後發展的國家,經濟通過快速模仿也能莫名其妙地成功,不僅僅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把原因搞清楚時經濟就已成功了,反而讓許多人以爲所有的經濟成就是現有體制造成的,所以就出現了現在看到的,經濟成功後政治體制不僅沒有朝著制約政府權力的方向進行改革,反而在相當程度上走回頭路,去用治標但不治本的老辦法解決表面問題,又把大家折騰一番。真是印證了後發劣勢。

這使我想起我剛剛在清華辦的量化歷史講習班,第一位歷史學家說「世界歷史蠻簡單,人類歷史幾千年裏只發生了一件事,其他都不重要,這件事就是1780年左右的工業革命。所以,人類歷史上只有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業革命之後的世界,其他細節都不重要、大同小異」。

您已閱讀26%(535字),剩餘74%(15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