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經濟

通膨暫不會成爲英國成長障礙

FT專欄作家布里坦:英國經濟年成長率有望達到1%-4%,而通膨短期內沒有抬頭跡象。政府和央行應齊心協力,利用貨幣和財政槓桿,使成長率處於這個區間的高位。

倫敦地鐵的乘客一定熟悉「請留意縫隙」(mind the gap)的提示。一些年代較早的地鐵站站臺邊沿不太平整。由於列車車廂是直線形,乘客上下車時必須跨過列車與站臺間的縫隙。縫隙通常足夠小,提示也足夠清楚,因此不會有災難發生。關鍵是,縫隙的存在和寬窄都沒有引起過爭論。

可是英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經濟狀況就大不一樣了。在年初的不景氣開局之後,英國經濟目前明確表現出了至少是溫和成長的勢頭。早有跡象預示著,官方估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將從一季度緩慢的0.3%上升至二季度的0.6%;也有跡象表明今年的大部分時間至少將維持這一增速。從年化角度看,英國經濟的成長區間似乎至少在1%-4%之間。有人可能會嘗試縮小這一區間,如2.5%-3%,但越是想要得出精準的估算,與最終結果的偏離可能越大。英國工業聯合會(CBI)最新的季度趨勢調查顯示出總體樂觀的情緒,29%的受訪者預計在未來幾月產出增加,15%的受訪者預計將下降。除歐元區外圍國家之外,歐洲大陸各國情況大體相似。美國經濟總體更爲活躍,但這一定程度上是人口成長更快、經濟政策更趨擴張的結果。

英國辯論的主題可能從經濟是否真正復甦,轉變爲復甦速度是正好、過慢還是過快。這令人回想起上世紀60年代威爾遜(Harold Wilson)工黨政府時期財政部和經濟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ffairs,現已撤銷)之間的激辯,主題是年均成長率3%更安全還是4%更安全。1965年《國家計劃》(National Plan)中的成長目標更接近經濟事務部的觀點,預計1964-1970年間年均成長3.8%。但在一系列的危機和緊縮後(直接原因是投資者拋售英鎊),英國經濟成長率連財政部的預期都沒達到。儘管政府於1967年11月通過強迫貶值的方法刺激經濟,但上述時期的年均成長率仍不及2.9%。

您已閱讀52%(777字),剩餘48%(7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