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

撒切爾經濟學的迴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人類社會歷史往往是被 「少數人」拯救的,撒切爾夫人如何再造英國?她源自常識的經濟理念,打破利益集團的勇氣,對於中國有什麼借鑑意義?

「經濟學太重要了,不能僅僅把它留給經濟學家去研究。」這是剛剛去世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名言。撒切爾夫人對於英國的再造意義毋庸再議,但是對於遙遠的中國而言,除了津津樂道她在人民大會堂前戲劇性的摔跤之外,點檢她的政治遺產尤其是經濟措施,對於今天的中國還有什麼意義?

撒切爾曾經說過,經濟學家的觀點反映其個人的非經濟方面的價值觀,這對於她也不例外。上個世紀20年代,瑪格麗特.撒切爾出生在一個雜貨店家庭,據說她人生第一印象就是在嬰兒車上看到的繁忙交通,這一愉快記憶或許開啓了她樂於置身開放外部世界的經歷。在其回憶錄《通往權力之路》中,她寫道「我出生在一個講求實際、嚴肅認真、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其父母都是虔誠的衛理公會教徒,父親祖上幾代都是鞋匠,她也是其家族第一個上牛津劍橋的人。

這一背景也使得撒切爾夫人對於經濟學的理解與當時流行的凱恩斯學派大相徑庭。凱恩斯本人出入倫敦的布盧姆斯伯裏文化圈,文藝而富足,死前名言是「香檳總是不夠」,而瑪格麗特則來自林肯郡的格蘭瑟姆,節儉而嚴謹,童年離不開戰時的配給制記憶,其家庭「從不浪費東西,生活上也總是量入爲出」。

您已閱讀21%(474字),剩餘79%(17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