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鍍金時代後遺症

中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中國市場化改革三十年也有路徑依賴,人和自然都成了可交易的市場商品和生產要素,改變了現代社會面貌和價值取向,也留下了無數後遺症。

很多人在爭論過去的十年年是最好的十年、最快的十年還是最差的十年,失去的十年。其實拉長看市場化改革三十多年到現在,曲曲折折,斷斷續續,時快時慢,很難斷然分割,也有著很強的路徑依賴性,昨日成功之因,可能結成他日失敗之果。個人認爲,那是一個「鍍金時代」——成長是真實的,泡沫也是真實的,霧霾和漂流豬也是。過去幾十年,令人目眩神迷的高速經濟成長在帶來物質享受的滿足同時,它的黑暗面也一樣讓人觸目驚心。市場化環境下,人(勞動力)和自然(土地、資源、環境)也都成爲了可交易的市場商品和生產要素,這極大的改變了現代社會的面貌和人們的價值取向,留下了無數後遺症。

後遺症之一: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

您已閱讀8%(288字),剩餘92%(31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