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評估中國市場化改革新政策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至莊:中國總理李克強最近表態將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但新政府需要下定決心克服利益集團阻撓,提高民營經濟作用。

5月25日《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政府計劃讓民營經濟和市場規則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新政策旨在改善中產階級的生活環境,提升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5月份,新就任的李克強總理在一次面向中央和各省行政機關幹部的講話中提出,中央政府將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便更好地釋放整個社會的創造力。這包括讓民營經濟通過競爭在投資和定價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政府網站上也公佈了這樣一份規定,大致內容包括開徵資源稅(以減少使用儲量有限的自然資源,並減輕使用這些資源造成的環境汙染),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研究促進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能源、鐵路、通訊和其他領域的相關政策,增加外國投資者在銀行、金融、倉儲物流、醫療保健和其他領域的投資機會。這份規定還包括放鬆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人民幣匯率。

觀察家認爲,上述市場化改革並不代表政府會打破規模龐大的國有經濟寡頭壟斷,也不代表政府會在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實行私有化,這些行業包括銀行、能源和通訊。觀察家還認爲,推動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當前中國對歐美國家出口下降和國內投資增速放緩,而逐漸攀升的勞動力成本和不斷升值的人民幣降低了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其他推動上述改革的原因還有人口老齡化、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數量下降、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壓力日漸提高,這迫使中國推進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而不再依賴廉價的商品和勞動力。

首先,我要指出,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主要得益於私人部門蓬勃發展。新政策在公佈時認可了這一事實。此外,我還想從三個方面來評價這些新政策。

您已閱讀32%(648字),剩餘68%(13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