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GDP成長率7.7%,低於市場預期,引發廣泛憂慮。要實現「穩成長」,有兩種選擇:一是延續過去的投資驅動模式,鼓勵上馬大項目、大工程來刺激經濟。這種方法短期效果來得快,但長期負作用和社會成本巨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通過「四萬億」實現了在全球經濟中的最快反彈,但卻導致了此後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鐵道部債務危機、通膨壓力,投資驅動也加劇了產能過剩。在告別金融危機四年之後,中國經濟依然沒有真正走出危機:根據里昂證券的研究,截至今年一季度,除能源和金融之外的A股上市公司庫存相當於營業收入1.4倍,創歷史最高記錄;應收賬款爲營業收入52%,爲過去十年以來的最高水準;中國現在的產能過剩大概是歷史最高水準的四倍。因此,李克強總理提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這是非常清醒的判斷。
另一種選擇,就是加快體制改革步伐,釋放市場的創新活力,實現改革的紅利。長期以來,過多的政府審批,不僅加大了交易成本,也束縛了企業的創新空間,甚至導致很多的扭曲性激勵:產能過剩最爲嚴重的太陽能產業,也是各級政府過去幾年扶持力度最大的領域。加快取消行政性審批,已經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強在總理履新後的首次記者會上承諾:「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700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他清醒地認識到了此項改革的艱鉅性,「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言出必行,說到做到,決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輕,更不能搞變相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