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減速的肇因

瑞銀獨立經濟顧問馬格納斯:作爲中國「投資驅動型」經濟成長模式的支柱,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已成爲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並使得人們日益擔心金融風險的肇因。中國要實現經濟平穩成長,就應轉變投資驅動型的成長模式,這要求改革相關的政治、制度框架。

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放緩,這在北京激起了波瀾,引發了政府應該做些什麼的尖銳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淡化了有關政府可以、或者應該積極應對的預期,他表示,中國必須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這實際上承認了中國經濟模式中存在的一個矛盾。

作爲中國「投資驅動型」經濟成長模式的支柱,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已成爲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並使得人們日益擔心金融風險的肇因。正如李克強所言,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改革——如果中共做得到的話。由於內部競爭激烈以及政治自主程度較高,地方政府在促進地方經濟、投資和政治利益以及推動經濟成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儘管社會對加大公共服務提供力度有著強烈的需求,但地方政府官員爲了獲得獎勵和提挈,把重點放在了GDP上。然而,地方政府支出對經濟的牽引力在下降。

自2007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增加了兩倍,與GDP之比擴大一倍,升至30%左右。由於社會支出上升、賣地收入狀況欠佳、自身投資回報下降甚至虧損以及現金流惡化,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大不如前。它們不得不更多地舉債,以償還到期債務、支付現有債務的利息和充實運營資金。許多人懷疑,中國地方政府是否也會引起一場「次貸危機」。

您已閱讀32%(484字),剩餘68%(10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