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成長?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政府仍然把「保就業/成長」放在重要的位置,但當前的經濟成長依然處於可接受範圍內。決策層樂見中國經濟自發調整,着眼於減輕政府在微觀經濟中的影響力。

一季度及4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形勢相當複雜。經濟重歸減速,流動性水準偏高,房地產調控壓力增大,產能過剩沒有改觀。這些因素糾纏在一起,構成了當前中國政府與市場共同面對的難題: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成長。

一些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從2011年開始,安邦的研究團隊便提出:中國的經濟成長不太可能回覆到以往的高成長狀態,人口及入世紅利的減退將削弱經濟成長的基礎。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將處於下行通道,中速成長成爲新的穩態。最近這兩年,中國政府主動下調了經濟成長目標,由8%調降至7.5%,近期更傳明年將進一步下調至7%。這種下調的趨勢(及預期)表明,中央決策層已經意識到高成長的不可持續,有意放寬對經濟成長放緩的閾值。

現在的爭議是,中國市場及決策層對於經濟成長放緩的容忍,到底可以持續到什麼地步。中國經濟可以承受7.5%的成長(這是當前的成長目標),但7%、6%甚至5%呢?可以確定的是,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擴張,實現同一成長目標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難以捉摸的則是,經濟成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決策層的「底線」——在中國,「保/穩成長」不僅是經濟口號,更是一項政治任務。

您已閱讀28%(497字),剩餘72%(12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