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林毅夫命題」關乎中國經濟轉型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圍繞「投資驅動成長模式」的爭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爲它指向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命題。

編者按:近日,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了題爲《經濟持續成長的驅動力是投資》的文章,繼續支持投資拉動經濟成長的觀點,認爲「我國應該放棄投資拉動的成長模式,改爲以消費來拉動我國的經濟成長,顯然是一種頭痛醫腳、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張 」。並在FT中文網刊發有關新結構經濟學的文章《探尋中國經濟背後的邏輯》,從新古典經濟學的實質、現代經濟成長的本質、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是否建立在善良政府的假設之上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本文爲作者對林毅夫上述觀點做出的回應。

18大前夕,圍繞重慶唱紅打黑,引發了關於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激烈爭論。吳敬璉指出,「十八大結束了改革路線之爭,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路線」。不過在筆者看來,十八大隻是結束了政治路線之爭,否定了民粹主義、堅持了法治社會的改革方向。但是,關於經濟成長模式問題依然存在較大分歧。

有「繁榮博士」(Dr. Boom)之稱的林毅夫自從世界銀行卸任歸國後,拋出「新結構經濟學」,其觀點再度引發關於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爭論。林毅夫觀點的核心有兩點:1)經濟持續成長的驅動力是投資而不是消費,因此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想法是危險的;2)與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強調「看不見的手」相反,政府應該發揮「產業甄別和因勢利導」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要通過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來打破成長的瓶頸。

您已閱讀15%(588字),剩餘85%(34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