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美新關係的商機

中國併購專家陳明鍵:中美之間會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關係、市場關係和商業關係,將更爲強調的是中國製造與爲中國製造並存,那麼,什麼企業會從中獲益呢?

對於中國未來政治經濟走向的預測,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樂觀者預測中國政治經濟系統十五年內前景光明,譬如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其新著《China Goes Global》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中國未來在全球化中會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悲觀者則預測中國模式崩潰就在眼前,無論是《Why Nations Fails》的作者所依據的攫取式(extractive)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久,還是諾貝兒經濟學獎獲得者道葛拉斯.諾斯所提出的市場經濟與威權政體難以相容,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民主與自由,中國也不會例外。

爲什麼對於中國的發展,我們怎麼猜都猜不對?不但美國學者看起來令人費解,就算置身其中的中國人也感到矛盾重重。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永遠無法認清中國現實,美國學者不可能像中國政治家那樣掌握充分的一手情報和數據,也無法像中國企業家那樣親身經歷許多鮮活的案例故事;第二個原因是理論家們過於偏重於從西方發展經驗中所推倒出的一套理論模型,用西方的模型套在中國社會之上,尤其是這個社會每日都在發生改變,人們的行爲也在發生改變;第三就是我們過於偏重於傳統的觀點去看待新事物。爲什麼國有企業就一定是效率低下?爲什麼威權政府下就不可以共存一個產權清晰的市場機制?

您已閱讀20%(534字),剩餘80%(21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