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簡氏酒莊

參加牛津-劍橋盲品比賽

FT專欄作家簡希絲•羅賓遜:考慮到我頭頂上的葡萄酒大師的光環,我極少做完全的盲品,而且從來不在公開場合進行。因爲盲品與正常品嚐結果常常相悖。

盲品(blind tasting)並不是大多數人想像中的蒙著眼睛品酒,而是通過純品嚐而非看酒標來對葡萄酒進行評價。這是一種奇特的活動,因爲它常常爲參與者帶來無比的震撼。最近,我與一組專業人士對七款無年份香檳(non-vintage Champagne)進行了盲品,而最終的結果令這些人士如坐鍼氈,因爲他們發現在盲品中很多中意的酒款,居然是自己在平日飲用時最看不上的那些。由於賣相常常比質量更具影響力,這樣的結果在香檳的盲品中尤其正常,不過在幾乎所有葡萄酒的盲品中,這種事情也時常發生。

爲什麼盲品結果與正常品嚐結果常常相悖呢?出於對此事的好奇,我平常也儘可能多地進行盲品,尤其在評價風格相似的年輕葡萄酒時。不過,對一款未提供任何資訊的葡萄酒進行品嚐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令人「聞風喪膽」的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考試就包含有三場盲品環節,應試者需要在答題紙上寫出與樣品酒實際情況儘可能相近的資訊以及質量評價,而他們僅有的工具只是自己面前的十二隻酒杯而已。

考慮到頭上頂著葡萄酒大師的光環,我極少做完全的盲品,而且從來不在公開場合進行(剛入行時,我出不出錯別人都無所謂;現在恰恰相反,有不少人等著我出錯呢——我可不能給別人這個機會),因此最近我的幾場盲品都是在餐桌前與好朋友一起進行的。除此之外,我還會與休•強森(Hugh Johnson)在一年一度的牛津—劍橋葡萄酒盲品賽(Oxford v Cambridge wine-tasting competition)中擔任評委。

您已閱讀17%(645字),剩餘83%(31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簡氏酒莊

簡希絲•羅賓遜(Jancis Robinson),從事葡萄酒報導長達37年。1989年起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葡萄酒報導。1984年,她成爲葡萄酒貿易行業外的第一位葡萄酒大師,並在全球品評葡萄酒。她撰寫過多本經典葡萄酒專著,包括《牛津葡萄酒百科辭典》,以及與休·強森(Hugh Johnson)合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圖》。她還是個專業電視講師,主講的「簡希絲•羅賓遜葡萄酒課程」和「酒商的故事」,曾獲得多個電視節目大獎。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