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經濟

經濟學存在「神奇數字」嗎?

FT專欄作家布里坦:人類對神奇數字的徒勞探索永遠不會停止,哈佛大學教授羅戈夫和萊因哈特的故事就是這種堂吉訶德式追求的最新一例。

人類對神奇數字的徒勞探索永遠不會停止。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肯尼斯•羅戈夫(Kenneth Rogoff)和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的故事就是這種堂吉訶德式追求的最新一例:二人認爲,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高於90%將不利於經濟成長。一些保守派政客及其顧問以這一「神奇比率」爲依據,倡導嚴苛的財政政策。如今,這些人已經因爲受到了羞辱而被迫退卻。

這一幕影響的不只是當前的財政辯論。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擔心自己的學科不被人們當作「硬科學」——這種症狀被稱爲「物理學嫉妒」(physics envy)。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抱怨稱,經濟學沒有發現可被視爲常數的關鍵數字或比率。在陳述通膨與貨幣供應的關係(「通膨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貨幣現象……」)時,他聲稱發現過這樣一個常數。然而,儘管這兩者之間的聯繫不容否認,但弗里德曼定律的作用方式卻與關鍵的自然科學常數不同。即便你確定了貨幣量和價格水準的衡量方式,兩者之間也不存在穩定的比率。弗里德曼自己的研究表明,這一比率不僅會在短期內波動,還會隨著世代變遷而變化。

這與物理常數「g」相去甚遠。「g」是地球引力造成的加速度,但即使對它也得謹慎待之。在真空中扔出的石頭,每秒下落的速度比前一秒鐘快32英尺每秒。但如果將一塊石頭扔出自家窗外,受空氣摩擦力影響,石頭的下落速度就沒有那麼快。

您已閱讀38%(611字),剩餘62%(10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