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歐洲經濟依舊脆弱

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歐洲仍處在重大困境之中,經濟成長一直乏力,股票與債券價格有聯動的趨勢,塞普勒斯最近的風波更加突顯了歐洲經濟的脆弱性。

與6個月、12個月或18個月前相比,歐洲的經濟形勢遠不是那麼讓人擔心了。歐洲的政策制定者現在肯定更願意與美國就一項可能的貿易投資協定展開磋商,而不是進一步討論金融穩定與成長。不過,如果這種不該有的信心降低了實施必要政策調整的壓力,結果可能是危險的。

人們記憶中的金融危機與現實中上演的金融危機有著顯著區別。人們記憶中的金融危機,就是連續爆發的一系列災難。而現實中上演的金融危機,往往是在多個恐慌時刻之間穿插著漫長而明顯的平靜期。從南韓爆發金融危機到1998年俄羅斯出現債務違約,間隔了8個月時間;從貝兒斯登(Bear Stearns)垮臺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間隔了6個月時間;此外,在1929年至1933年間,股市還曾數次反彈30%。

歐洲現在是否已經脫離險境?當然,多個關鍵的信貸息差(尤其是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信貸息差)已大幅收窄。但說到市場狀況是否有所改善,這件事還遠沒有那麼明朗。投資者依然寥寥無幾。限制性規定抑制了悲觀投資者做空歐洲債務的能力。監管規定使得各地的銀行能把政府債務當作無風險資產。這讓它們能夠以非市場化的條款獲得歐洲央行(ECB)的資金。有人懷疑,在緊急關頭,歐洲央行會強力介入、紓困債券持有者。債務減免有時能解決問題,有時結果只是故態復萌。

您已閱讀29%(544字),剩餘71%(13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