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習李新政漸進深水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大部制改革雖有所突破,但仍屬微調。隨著中國改革步入深水區,來自各方利益羣體的阻力也將不斷增加,新政府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便是持續穩定地發展經濟。

中共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層便通過不同場合屢屢釋放了強烈的改革信號,備受國人期待。最近,伴隨著新一屆政府領導以及各部委主要負責人在兩會期間紛紛亮相,執政綱領不斷釋放推陳出新的信號,大部制改革陸續推進,新一輪改革看似起步。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制改革,其在重重阻力中有也有所突破。「鐵老大」終被摘牌,結束了長達64年的壟斷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更爲市場化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另外,早前由於奶粉事件、強行墮胎事件等,食品部門、計劃生育部門也均陷入了公衆危機。本次改革亦實現了這兩大部門的重組,彰顯了改革的大勢所趨。總之,通過此次改革,除國務院辦公廳以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已經減少至25個。

雖然大部制改革有所突破,但筆者看來仍屬微調,其並沒有對宏觀管理和調控的職能做進一步改革,只能算的上是習李新政的第一步。下一步,改革將步入深水區,來自各方利益羣體的阻力也將不斷增加。正如習近平在人大閉幕會上的爲實現中國夢的奮鬥的豪言壯語,及李克強在答中外記者問中所講的,未來對待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筆者預計未來改革之路即便艱難,也有望持續推進。

您已閱讀23%(484字),剩餘77%(15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