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則橫議

公共食堂:一個共產主義烏托邦的興衰

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1950年代末的《食堂報告》不過是幾個學者的意見,居然成爲政治鬥爭漩渦中的浪花,遭到大規模口誅筆伐,令人悲哀和無奈。

【編者按】本文依據的是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在天則經濟研究所雙週論壇的發言,根據發言記錄整理成文,刊出前經作者本人審定。

今天講的今天講的是我正在做的一項研究中的一章,這項研究是《學問風雨五十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歷史變遷》。目的是通過對經濟所所史的梳理來考察60年來中國的經濟思想史,進而再現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史。經濟所只是我研究的案例和平臺。

大家知道,集體化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而公共食堂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段我們是如何走過來的,發生了哪些事件和問題,現在回過頭來認真反思一下是很有意義的。這一章書寫了兩萬五千字,講了十個問題。一個半小時也不可能都講,我就把大致的意思和大家聊一聊。

您已閱讀2%(311字),剩餘98%(131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