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銀行業

銀行業應簡單至上

FT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與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相比,簡單的槓桿率向來是預測大型複雜銀行違約的更準確指標。德意志銀行「槓桿超高級交易」案就凸顯出這一點。

問題還是被曝光了。現在看來,在本次金融危機最爲嚴峻的時期,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距離破產邊緣並不像人們先前認爲的那麼遠。德銀歷史上曾是德國工業最爲重要的「錢莊」,如今已深入涉足全球投行業務。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名檢舉者各自向包括美國證交會(SEC)在內的監管機構控訴稱,德銀名爲「槓桿超高級交易」(leveraged super senior trades)的衍生結構性產品的巨大頭寸曾產生高達120億美元的虧損,但該行沒有在賬目中計入這筆虧損。言下之意是,如果德銀當初如實計入這一名義價值爲1300億美元的頭寸的價值下跌,其監管資本將嚴重摺損,必須要靠政府紓困才能維持下去。

這裏涉及的交易與合成債務抵押債券(Synthetic CDO)有關,可謂極其複雜,凡人難以理解。不過,其原理倒是相當簡單。德銀想要購買保險,防範某些通常被認爲最爲安全的企業發生違約。它尋求從一些投資者那裏購買這種保險,由於當時的收益率已暴跌至極低水準,這些投資者非常渴望獲得投資收益。他們向德銀提供了絕對算不上多的抵押品;作爲交換,德銀向他們支付了相當於保費的收益流。

您已閱讀32%(488字),剩餘68%(10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