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

美國外交的困局

在競選辯論期間闡述外交政策,會讓人不自覺地針對複雜的問題提出簡單化的解決辦法。但無論誰入主白宮,都必須儘快從四方面做出決策。

爭奪白宮的持久選戰表明,在空前複雜的世界環境中,美國要有一套理性的外交政策實屬不易。在選戰的激烈辯論期間闡述外交政策,會讓人不自覺地針對複雜的外國挑戰提出簡單化的補救措施。

因此,美國倉促宣稱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必須下臺,即使爲達到這一目標的現實的美國政策並沒有形成。因此,美國顯示了對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強烈訴求的順從,即對伊朗發出最後通牒,並一再提出最終將動用美國軍事力量,而不充分考慮潛在的地區乃至全球后果。同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也在沒有任何事先協商的情況下,宣稱如果當選,他將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對中國的「匯率操縱行爲」採取懲罰舉措,而不考慮可能的報復。

可惜,這種權宜的、短期的政治承諾所催生的外交政策可能會啓動各種不可預知的動態,最終導致國際混亂。特別是,美國可以通過強制向敘利亞和伊朗輸出「民主」,建立中東新秩序,從而保障以色列的未來,這簡直是危險的白日夢。

您已閱讀27%(444字),剩餘73%(12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