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創新

創新應採取混合模式

英國學者厄文:大企業的創投部門可投資於研發相關技術的新創企業,從而在運營上既充分利用大企業的持久力,又不易患上官僚惰性。

歐洲各國政府希望企業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但即便投資額在減稅和其他優惠措施的刺激下增加了,也不一定能保證創新增加。問題的關鍵是企業管理創新過程的水準有多高,如何組織和激勵旗下的科學家,以及如何在執行和放棄創意之間抉擇。

關於這些問題,以及創新政策這個大問題,美國有諸多值得借鑑之處。哈佛大學教授喬什•勒納(Josh Lerner)在其新書中,對美國體制的優劣作出了權威分析。

勒納解釋道,最近數十年,大企業中研究的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型中央實驗室的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貝兒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現在企業把科研人員分爲小單元,同時使用更多外部供應方。

您已閱讀26%(295字),剩餘74%(8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