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保障房之謎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保障房建設是中國樓市調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保障房的融資、分配、維護和銷售各個環節的細節都仍需釐清。

中國政府宣佈在十二五規劃內要大規模加快保障房建設,目標爲新建3600萬。2011年和2012年,新開工面積的年度目標分別爲1000萬套和700萬套。毫無疑問,如果達成這些目標,將會對中國的住房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以目前城市平均家庭2.87人計算,新建的保障房將爲一億多人口提供居住,這相當於2011年底城市居住人口總數的15%。

大規模保障房建設的社會意義不言而喻。在住房改革以來的十幾年內,住房價格飛速上漲,尤其在一線城市已經遠遠超出普通市民可承受的範圍。根據我們的計算,目前全國平均房價收入比大約在9.5左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超出了15。如果以房價收入比爲10,家庭平均儲蓄率20%計算,一個平均家庭要支付30%的首付必須需要15年的儲蓄,而70%的貸款額的平均房貸支出將達到家庭月收入的50%以上。過高的房價無疑已經成爲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短期之內,房價回到一個平均家庭可承受的範圍內的可能性非常低。樓市調控的目標仍然是穩定房價,而不是要房價大幅回落。政府寄希望於在穩定房價的基礎上,收入的穩定成長可以使房價收入比逐步回到合理的水準。過去十年內,中國家庭財富的上升主要得益於房價的大幅上漲。如果房價崩盤的話,將造成家庭財富的大幅縮水,其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可能會超出房價上漲的後果。因此,保障房建設是保證城市中低收入人羣在短期內可以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選擇。

您已閱讀27%(589字),剩餘73%(16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