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重啓中國發展動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必須使已經普遍化的「個人化進程」固定化與徹底化,不僅讓個人從國家嚴格管控中脫離出來,並且建設公共化的秩序與價值觀,實現公民自治的社會。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家閻雲翔先生的《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雖然出發點僅僅在於通過其學術田野考察,指出中國社會在1978年之後所出現的重大變遷,然而,他實際上在有意無意之間,已經揭示了中國社會最大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個人第一次能夠從社會、國家、羣體之中脫離出來,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個體」。無論從傳統意義上而言,還是從1949年之後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意義上而言,這纔是真正的「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

不過,閻先生仍然不無遺憾地指出,中國社會的這種個體化,乃是一個並不徹底、也與西方社會迥異的進程。「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意識堪稱是個人主義最重要的基礎。……個人主義也包括自我約束的一面,意識到其他個體的平等權利,從而促進其他核心價值的發展,如平等和自由。換言之,個人主義不僅關注自我,它還調整著自我與其他平等個體之間的關係。」閻先生認爲,國家嚴格管控的個體化進程、對西方個人主義的誤解以及無法提供個人化之後重新定義社會義務的「再嵌入」,導致了中國目前的個體化危機重重。

中國在1978年開啓了市場化的道路之後,在30多年的時間裏,結合全球化,創造了全世界未曾有過的經濟奇蹟。窮其根底,無非就是解放了束縛在個體身上的包括政治、經濟上的重重限制,使個人能夠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尋求個人的發展路徑。

您已閱讀18%(547字),剩餘82%(25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我是書蟲

連清川,70年代人。曾任南方報業《21世紀環球報導》副主編,其後遊學美國三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新聞學院訪問學者。後在民營、國營、合資,印刷、電視、網路媒體均有短暫停留。唯好讀書寫字。讀書無挑揀,只要有情趣。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