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人,或許現在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倫敦奧運會這類所謂的世界性盛會的種種了吧?我還記得1990年北京爲亞運會掀起的折騰,那時候亞運會被宣傳成中國打破國際封鎖的重大舉措和展示國家地位強盛的舞臺,全國羣情激動從幼稚園小朋友到街道大媽都以此爲榮,還有席捲神州的浩大捐款運動。
那次亞運會對社會的動員和影響似乎要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還要大,之後因爲中國總是獲得亞運會獎牌、金牌第一,而且也有了越多越多比體育金牌更重要的議題,人們對亞運會的關注越變越小,廣州亞運會就沒有發動捐款之類的舉動,人們也覺得得個亞洲金牌沒什麼稀奇。到北京奧運會,雖然出現新一波社會動員高潮,不過這時隨著社會分化和理念的多元化,對奧運會的看法就多起來,極少數人明確表示反對奧運會的舉辦——儘管他們只能通過網路發出自己的聲音,理由各式各樣,比如有人覺得奧運會影響交通等本地市民的便利,有人認爲奧運會勞民傷財造成浪費,有人質疑獎牌金牌得第一的意義——體育官僚系統最看重金牌獎牌,全民體育的開展就遭到忽視,中國國民體質持續出現下滑。說實話,我也是奧運會的反對者,僅僅因爲我覺得那麼多人造成的擁擠和喧囂就足夠讓人厭煩了,所以那段時間我只能外出旅遊「避運」。
後來有幸拜訪法國、西班牙等地的奧運會、世博會遺址,今昔對比,讓我對這類全球性展會的存續有所反思。1851年首次舉辦的世博會是工業時代全球化的產物,火車、輪船這樣的交通工具的逐漸普及讓人們得以舉辦各類龐大的技術、藝術、體育博覽、競賽,一方面進行商品、資訊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異國風情,吸引當地和附近人的參觀。如今,世博會那樣的大雜燴展會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大商品、資訊交流作用,因爲現在企業間、個人間可以方便得交流,衆多行業性展會乃至網路發揮著更系統、更常規的作用,世博會的商品、資訊交流作品已經大大弱化,似乎已經淪爲國家、城市形象的展示推廣,成爲旅遊經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