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天則橫議

從物質享受的世代轉換看養老金制度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如果完全沒有養老儲蓄,全靠現收現付,能不能解決將來社會的養老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一個合理的GDP分配問題。

養老金制度是一個引起長久討論的問題。比較集中的意見分歧在於,是實行現收現付,還是建立個人賬戶或社會統籌。前者是當代人爲當代人支付養老所需的資金負擔;後者則靠過去的儲蓄來支付當代人的養老負擔。

兩者看起來好像有重大區別,實際上的區別僅僅是,要不要再增加現在的社會儲蓄,增加當代的儲蓄對將來的消費有什麼關係。解決這個問題,先要分析,從實物關係來看,當代人的消費中有哪些是現收現付的,哪些是靠前人儲蓄得到的。

現代人的消費,喫的,穿的,用的,以及各種服務,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喫的糧食是當代人生產出來的,不是幾十年前儲蓄剩下的。更不用說服務,諸如醫療、教育,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前人無論如何增加儲蓄,也不可能爲現代人提供糧食或服務。但是當代人享受中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比如乘坐地鐵,航空旅行,則是靠前人的儲蓄所形成的固定資產才得以實現。

您已閱讀21%(360字),剩餘79%(13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