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

從媒體抑制看「約架」暴力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輿論並不需要剛態維穩。不管是微網誌引發的周吳「約架」,還是其後的餘波,都是種種社會抑制釀成的苦果,對策不但不應是加強抑制,而應是解除抑制。

四川電視臺女記者周燕(網名「此是燕雲」)和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網名「吳法天」),在微網誌上因什邡鉬銅項目汙染問題發生爭論,周燕對吳法天汙言穢語,吳則以「雞婆」、「白眼狼」反脣相譏。之後,兩人相約見面,雖吳丹紅在微網誌上強調是文鬥、辯論不是武鬥,見面後也多次聲明辯論,但周燕用事先準備的雞蛋攻擊吳法天,並多次和擁護者一起對吳丹紅動手,導致吳多次摔倒在地。事件相關影片傳出後,立即引發了網路熱議。

有人說吳是故意做局釣魚。如果以最惡意去揣測,的確無法排除這種可能,但同時,內心動機誰也無法確定,既然明確的事實已經足夠,在沒有證據之前,帶傾向地揣測動機也就毫無意義。

公共空間中的政治爭論是思想市場的自由競爭,任何公共辯論的共通基礎必然是自由的人身權利,不承認辯論對手不受侵犯的人身權利,那麼參與人的觀點就毫無意義和根基——自身不保的人何能奢談公共事務和政治觀點?所以,即使暴力因辯論而起,在事實上具有前後關係,但暴力在邏輯上卻不是辯論的延續。暴力發生,辯論即不復存在。參與者在辯論階段的任何觀點謬誤都不能爲施暴提供任何背書和正當性。

您已閱讀12%(463字),剩餘88%(34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