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元區

歐元區四大國格局轉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與德國繁榮景象相對的是,包括法國在內其他經濟體不容樂觀;「法意西」保成長同盟已經形成,「默克齊」強硬組合已漸漸遠去。

上週筆者在歐洲三國作了一輪路演,從香港出發,先後到訪了倫敦、愛丁堡、巴黎、法蘭克福,然後飛回上海。由於正值希臘大選與法國議會選舉的關鍵時刻,關係到希臘能否留在歐元區與未來歐洲政策走向,一週的見聞感受以及與海外投資者的深入交流,使我更感到歐債問題的複雜性。

早在今年2月我曾有過一次歐美之行,所感已爲發表在《沈時度勢》專欄。當時我感到德國在推動歐洲進行一系列結構性改革。歐洲一直以來過度的勞動力市場保護加大了企業的用人成本,間接促成了高失業率;高福利引發多國大量財政赤字,最終導致債務危機爆發;歐元區缺少財政聯盟,使得即便歐元區債務嚴重程度不及美日,但卻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當時各國都在努力推動多方位的結構性改革,有助於形成歐洲最終的一體化進程。

而這次歐洲之行的感覺是結構性調整之難及穩成長的重要性。以德國人的強硬態度來推進的改革,顯然有些操之過急。在歐洲只有德國經濟是一枝獨秀,而其他國家經濟下滑趨勢更爲明顯。在法蘭克福,可以看到遍地的建築工地,與我在上海感受到的欣欣向榮景象大爲類似。更令人詫異的是,我居然看到夜間市中心的工地上也有工人在加班加點的勞作。

您已閱讀23%(478字),剩餘77%(15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