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歐元區

歐洲應向亞洲取經

中投公司監事長金立羣、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金刻羽:亞洲應對金融危機的方法對歐元區既有警示意義,又有借鑑意義。現階段,歐洲應通過增加開支「啓動」成長,真正拿出拯救希臘的決心,停止沒完沒了的談判,達成一個現實的協議。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歐元區債務危機的處理方法與1997至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的處理方法有著顯著的不同。在東亞危機中,泰國、南韓和印尼都被迫實施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的嚴厲緊縮計劃。但它們也沒有浪費時間,而是緊鑼密鼓地展開了經濟改革。這些國家的經濟在3年左右就回到了正軌。這個例子對歐元區既有警示意義,又有借鑑意義。

今日的歐洲國家能夠從外部獲得大規模紓困資金,當時的東亞卻沒有這樣的福氣。東亞民衆只能苦苦捱過那段艱難時光,他們也不相信上街抗議的魔力。南韓民衆的做法最令人感動。他們把自家的黃金和外幣捐給政府,幫助政府舒緩財政壓力。中國政府則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當時東亞各國的政治家們沒有把時間浪費在沒完沒了的辯論上,而是切實採取了行動。

顯然,歐洲則不是這樣。歐洲人沒有把希臘和西班牙的危機視爲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難題,而是各自爲政。爲確定一次次零敲碎打的紓困方案的條款和條件,各方展開了沒完沒了的討價還價,浪費了許多時間。每一次峯會都讓人們更加確信一點:歐元區沒救了。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在《孫子兵法》中,有一招是焚舟破釜。有時候就應當置之死地而後生。

您已閱讀34%(487字),剩餘66%(9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