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生活的幸福感有多高?沒錯,這又回到了「幸福經濟學」的問題,因爲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這個領域最古老的發現之一或許只不過是通常的提問方式所造成的假象。
先來了解一些背景。幸福——「主觀的福祉」——的衡量方式通常是詢問受訪者,總體來說,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有多高。有時它會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很幸福,還算幸福,不是很幸福?」幸福經濟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論文——理察•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1974年所著《經濟成長能提升人類福祉嗎?》(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對這類調查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這類調查中,受訪的美國人很少有人選擇「不是很幸福」。近一半的人說,他們「很幸福」,在調查者提供的選項中,這是幸福感最高的一項。
於是得出結論,大體來說,人們的生活還是幸福的——對選項爲三個等級的調查來說,也許是太幸福了。人們常常說伊斯特林證明了經濟成長並不能提升幸福感,或許我們應該說,他的意思是經濟成長不一定能消除不幸。
您已閱讀29%(449字),剩餘71%(10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