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

Lex專欄:合併遭否決後的紐交所

歐盟否決德意志交易所與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合併,後者可能是最大輸家,該交易所缺乏強大的交易後服務,容易受到交易量起伏的影響,在歐洲還面臨金融交易稅的威脅。

不,不行。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闡明瞭否決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örse)與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合併計劃的理由,這是布魯塞爾方面8年來叫停的第四筆交易,也是其中明顯最重大的一筆交易,價值75億美元。反對理由其實很簡單:兩家交易所合併後,將獨攬歐洲交易所交易衍生品市場90%以上的份額(加上糾正這種局面的補救措施不夠充足)。

總的來說,監管者的結論看上去是錯誤的。官員們認定,規模大得多的場外市場不構成競爭性的制約力量——這種立場是有爭議性的,並非所有監管者都抱這種立場。他們對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任何潛在壓力都置之不理,後者對自己的歐洲雄心頗爲坦白,並且已經在與NYSE爭奪歐洲銀行間歐元同業拆借利率(euribor)/歐洲美元(eurodollar)合約業務。監管者似乎也對這筆交易將帶來的效益(尤其是客戶的抵押品節省)不屑一顧。合併雙方曾估計,這種節省將達到大約30億美元,可歐盟競爭事務專員華金•阿爾穆尼亞(Joaquin Almunia)形容此類節省是「有限的」(但沒有提供自己的估計)。德意志交易所令人生畏的交易/結算「垂直服務」的相當有限度的開放,現在是不會發生了——交易雙方曾將這一提議作爲一種讓步,目的是讓合併通過審批。現在,市場使用者將不得不依賴法規,在未來多年後實現這一結果。

無論如何,世界會告別過去,繼續向前。交易雙方有可能提出上訴,但這需要好幾個月。與此同時,最大的輸家似乎是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該交易所的大部分營收來自現貨市場和衍生品(2011年可能達到90%),缺乏一個實力雄厚的交易後服務部門。這使其容易受到交易量起伏的影響,在歐洲還面臨金融交易稅的威脅。終於開始執行一項亟需的多元化戰略的倫敦證交所(London Stock Exchange),應當會鬆一口氣。但該交易所與LCH.Clearnet的「獨家」談判,尚未產生任何交易。而後者作爲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結算所,可能構成紐交所的「B計劃」。

您已閱讀96%(841字),剩餘4%(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