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紀事

傷痕與再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將近兩百尊蔣介石雕像,一樣的面孔與表情,彼此對視,激起的不是景仰,也不是憤恨,而是荒誕。

我在雕塑園中閒蕩,夏日午後的臺灣,有一種粘稠的熱。如果仔細打量,你會發現標準化的雕像也有細微差別,而其中一些,甚至走樣得離譜。在屏東縣內埔鄉的崇文國小的胸像,他的臉部完全凹進去了,還有一對大扇風耳,它不像浙江人蔣介石,倒像安徽人朱元璋。難道是因爲屏東遠離臺北,對於蔣公的理解也更偏頗嗎?

我記得曾榮鑑的反覆敘說:要用美學眼光來看待它們。但美在哪裏?專制創造美,法老們的金字塔、希特勒的奧運會、史達林的莫斯科,還有毛澤東的《東方紅》,都有特別的誘人之處。它們也是規模的勝利,只有專制力量才能動員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完成浩大的工程。蔣介石的雕像,也是規模的勝利。倘若臺灣作家林雙不的統計值得信賴,臺灣共有四萬五千座大小不一的蔣介石像。

您已閱讀11%(314字),剩餘89%(24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