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了30年之後,一夜之間,「漢奸」這個帶有強烈政治含義的詞語,突然間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語境之中,在網路中被廣泛使用。雖然各級官方媒體都儘量避免跳入這一明顯帶著危險傾向的語言漩渦,但是在社會各個層面之間流轉之廣,卻是官方媒體集體噤聲所無法掩蓋的事實。
對中國的政治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漢奸」上一次被普遍使用,是全國處在泛政治癲狂狀態之中的文革。所有與對方政治意見不合的人,都可能被扣上「漢奸賣國賊」的大帽子,其範圍波及之廣,幾乎人人自危。然而此次之使用,範圍卻要狹窄得多,其矛頭專指廣州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下的幾份報刊,包括《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和《南方人物週刊》等。使用者乃是中國目前人數不多,但在公共場合中相當活躍的左派人士。其代表人物是北大教授孔慶東、電視節目主持人司馬南等,以及一些網路傳播機構,如烏有之鄉、第一影片等等。
作爲一名曾經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任職的人,我倒無意參與這場亂戰。我說亂戰的意思,指的是那些左派人士其實毫無此類路線鬥爭的理據和路徑。政治鬥爭無非街頭鬥爭、法律鬥爭與理論鬥爭,而此次左派所挑起的事端,根本就是在一個極低層次上的情緒宣洩。一方鬥志昂揚,一方卻冷眼旁觀,高下早判,疏無可觀。
您已閱讀19%(510字),剩餘81%(22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