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

佔領華爾街,之後呢?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嚴飛:佔領華爾街已過去兩個月,弱勢者的怒吼及訴求缺乏明確而具體指向的改革目標和政策細則,但其外溢效果無疑將會爲今後社會運動打下基石,開拓出新浪潮。

佔領華爾街運動從9月17日開始,轟轟烈烈迄今已經2個月過去。抗議者在2個月紀念日舉行了全國範圍的「行動日」活動,並與警方爆發出激烈的衝突。這一場從最初由幾十人發展起來的民衆示威運動,到今天蔓延至全球超過80多個國家。抗議的主題也從最初的「佔領華爾街」這一單一議題,發展成爲各種形式的佔領、遊行、抗議,乃至諸如哈佛學生抵制經濟學課程的罷課風潮,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但是接下來呢?運動的方向會往哪裏發展,運動的參與者又該何去何從,這場給世界帶來了震撼風暴的運動,最終又會給我們留下什麼?

社會運動從興起到最後的消退,其結果一般而言不外乎以下幾種。第一種,社會運動發生轉化,街頭的抗議示威轉向成爲其它形式的政治參與,運動參與者被吸納成爲體制內的壓力團體或政黨。

您已閱讀11%(326字),剩餘89%(27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