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

抄襲是發明之母

FT專欄作家凱拉韋:抄襲是好事,如果沒有抄襲,人類作爲一個物種早已經滅絕了。比起我自己腹中那點可憐的存貨,抄襲能讓我接觸到無限豐富和多樣的想法。

上週我坐上了一列夜車,夜車載著上班族們回到位於溫徹斯特、甚至更遠地方的家裏。

在列車朝西南方向駛出倫敦時,我產生了兩種揮之不去的衝動,讓我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看書。第一種衝動是把手裏的圓珠筆戳進坐在前排座位上的男人鼓出來的肥肉裏。他睡著了,打著鼾,還伴隨著一陣一陣不規則的顫抖、和喉嚨裏發出的呼哧呼哧的喘息聲。第二種衝動是來一杯金湯力和一袋Quavers薯片。

這兩種衝動我都忍住了,強迫自己專心讀書:《她有什麼我就想要什麼:社交行爲圖譜》(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 Mapping Social Behaviour)。這本書由三位學術人士撰寫,書中宣稱,我們幾乎所有的決策都建立在抄襲之上。

您已閱讀18%(309字),剩餘82%(13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