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面臨的危機不僅關乎勞動力成本和價格,更關乎文化。首當其衝的是南歐國家,這些國家的主權債券相對於德國國債(Bund)的信用利差,從370個基點(義大利)到1960個基點(希臘)不等。歐元區北部地區的國家相對於德國國債的利差很小,荷蘭、奧地利、芬蘭和法國都在40到80個基點之內,差距不大。因此,歐元區內部存在著南、北兩個特徵截然不同的區域。
歐元區國家按照2010年信用風險利差大小排名的結果,與相對於德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排名幾乎完全相同,這表明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和價格使得歐元區南部國家競爭力較低,因此更容易遭遇信用風險。而來自歐元區北部成員國、價格更有競爭力的淨出口商品,實際上涵蓋了歐元區南部國家日益成長的淨進口額尚有富餘。簡而言之,從1999年到2011年一季度,一直持續存在著從歐元區北部國家向南部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淨轉移。歐洲北部國家實際上從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爲南歐國家的消費提供著補貼。這並不是最近纔有的現象。
我記得在歐元區成立之初的幾年,市場上存在一種普遍看法,認爲希臘人的行事方式與德國人相仿。然而很少有證據能夠證明,歐元區南部國家在採用歐元之後,其行爲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而他們以前的行爲方式,加速了這些國家貨幣對德國馬克的緩慢貶值。從1990年到1998年年底,歐元區南部國家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和價格的成長速度一直高於北部國家。在單一貨幣啓動後的幾年裏,成長步伐幾乎沒有減緩。實際上,直到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這一深層次的趨勢才停頓下來。從2008年到現在,歐元區北部和南部國家都已經出現了價格水準走穩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