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主權債務危機

歐美的「債務狂歡」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歐鷹派人物們認爲,目前這場危機的根源完全在於財政問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寬鬆的信貸最終演變成了財政危機。

在歐元區,財政危機陰影正籠罩在義大利上空。在美國,歐巴馬政府已宣佈,如果不提高債務上限,政府將於下月初耗盡資金。認爲公共部門違約有利的歐洲人,要遠遠少於這樣想的美國人。但歐洲要人們與美國共和黨人在一個問題上意見一致,即還會有更糟糕的結果出現。對於心懷不滿的歐洲人而言,歐元區決不許變成一個「轉移聯盟」。而在誓死反抗的美國共和黨人看來,提稅也是不容爲之的。他們信奉的座右銘是一句拉丁語:Fiat justitia, et pereat mundus(即使世界毀滅,也要伸張正義)。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財政危機是近幾十年西方私人及公共部門「債務狂歡」的後果。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去年就信貸泡沫破滅的後果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他們在報告的更新版中指出,多個西方經濟體目前正處於痛苦的去槓桿化過程的早期階段(見圖表)。*「如果歷史可以作爲參考,」該報告指出:「我們會看到,在全球最大的一些經濟體,某些特定領域將連續多年進行債務削減,而這一過程將嚴重拖累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目前世界各地的經濟形勢也令人失望地證明了這一點。

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債務之間的聯繫非常密切。在一些國家,尤其是希臘,寬鬆信貸導致公共部門債務大幅飆升。而在其它一些國家,尤其是義大利,寬鬆信貸導致政府放鬆了對債務削減的重視:義大利的基本財政預算(息前)盈餘與GDP之比從1997年加入歐元區之前的6%,降至2005年的0.6%。在其它地區,私人部門信貸繁榮的突然終結,直接導致這些國家的政府收入銳減,公共支出飆升: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愛爾蘭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您已閱讀28%(686字),剩餘72%(17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