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概念股

做空中國難持久

澳新銀行劉利剛:「做空中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基本面因素支撐。因此,做空中國應該是短期和狂風暴雨式的,將很快失去市場情緒的支撐。

在中國概念股風光了數年之後,華爾街突然掀起了做空中國的風潮。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大批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被拋空,多數中國概念股的跌幅在30%以上,做空者也從這一輪中國概念股的下跌潮中獲益頗豐。在中國二季度GDP數據發佈之後,做空中國的聲浪也出現了一定的減退。與此同時,歐洲債務危機不斷發酵,以及美國國債上限在8月2日能否被提高,仍然存在著重大的不確定性,與歐美的危機相比,中國的現狀似乎並不糟糕,那麼華爾街的金融巨鱷們爲什麼一味唱空中國呢?

做空中國概念股的邏輯,來自於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欺詐」的指責,這些指責包括做假賬、虛構利潤、隱藏關聯交易等等。這些指責有天然的「擁躉」,也由於中國企業普遍的「先天不足」,而百發百中。

當然,一開始,這樣的指責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發發牢騷」而已,但當大多數中國概念股出現直線下跌時,更多人開始相信並投資於這個「做空中國」的故事,這樣的一個概念也就有了更多的推波助瀾者。

您已閱讀25%(412字),剩餘75%(12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