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抉擇

加州核洩漏的教訓

環境網站「中外對話」:現在美國正在醞釀核電復興,這個時候,它不僅應該看看日本的福島事故,還應該看看1959年加州核洩露的慘痛教訓。

1959年聖蘇珊娜野外實驗室的核反應堆核心熔燬發生的那一夜,約翰•佩斯還是一個新來的實習生。爲了防止爆炸,放射物質被從過熱的反應堆裏排了出去,剛剛排完,佩斯就來到了現場——距離洛杉磯三十公里山區裏的一座聯邦軍事綜合設施。「開始放氣後,他們才發現風是吹向聖費爾南多谷的,我們所有人都住在那裏,所有的放射物都會落在我們的家裏。」佩斯說。

面對強烈的放射性汙染,操作員們開始用原始的方式進行清除。「我們用水和海綿把它們擦掉,還用了拖把。」佩斯說,他是那次核洩漏最後一位仍然在世的目擊者。「清潔工具很快都被汙染掉了,這個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我們最後只好用衛生巾來擦。」這場危機持續了兩個星期:每次反應堆(鈉冷實驗性反應堆)冷卻下來後,操作員就將其重啓,然後它會再次過熱。就這樣反反覆覆。爲了防止反應堆爆炸,必須將極大的熱量釋放出去,因此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氣體,它們每夜都被祕密地排放出去。

就這樣,放射性物質被一直排放,成爲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2006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估計,這個反應堆的洩漏量是賓州三里島核事故的260到459倍,研究人員們稱這可以引發300到1800例癌症死亡。

您已閱讀20%(498字),剩餘80%(20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