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

別拿全球失衡嚇唬人

FT專欄作家布里坦:經常賬戶嚴重失衡有違規律且危險的說法是個謊言。我們應該爲中印等國公民變得更加富裕而感到高興。

在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的內閣大臣中,尼格爾•勞森(Nigel Lawson)是任期最長、最有爭議的一位。從他的首次「亞當•史密斯演講」(Adam Smith Lecture)中可以看出,他還是老樣子。演講題爲《五個謊言和一個威脅》(Five Myths and a Menace),《立場》雜誌(Standpoint) 1月刊對全文進行了轉載。他所講的威脅是他所有主張中爭議性最小的——對英國《金融時報》的讀者而言應該是這樣。這種威脅指的是「有可能再現上世紀30年代災難的保護主義情緒重新抬頭」。我想重點探討的「謊言」是他列出的第五個:龐大的經常賬戶失衡是有違規律且危險的。他基本上說的不錯,但應進一步進行論證。

關鍵點在於,經常賬戶失衡是國際投資流的映照。這些流動不總是從富國流向窮國,而是從中國等儲蓄率高的經濟體流向美國等消費傾向高的國家。勞森爵士舉了古老的哈利法克斯建房互助社(Halifax Building Society)的例子。在鼎盛時期,該協會將儲蓄從英國北部地區導向花費更隨意的南方。這種類比的問題在於,數百年來,英國處於一個政權的統治下,採用的是同一種貨幣。在國際上,一切都取決於盈餘國家如何對待盈餘。

許多評論人士猜測,隨著中國等國家變得更加富裕,並培養出一種消費文化,它們的儲蓄盈餘會收窄。但這需要時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0年經常賬戶盈餘總額僅略高於全球國民生產毛額(GNP)的2%,比一般想像的水準要低。近1個百分點來自以中國爲首的東亞國家。還有0.5個百分點來自德國和日本。其餘大部分來自石油出口國。

您已閱讀42%(688字),剩餘58%(9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