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代表的是勝利嗎?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的全球採購經理人調查證實,在中國的引領下,大型經濟體走出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後的嚴重衰退,實現強勁反彈。夏初之際,諸多令人擔憂的跡象表明,ISM指數(衡量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的可靠指標)正逐漸向50滑落——這一讀數標誌着衰退與成長的分界線。但現在英國的狀況看上去好極了,其ISM指數升至創紀錄的58.1,與德國相同,而中國和美國的ISM指數也都遠遠高於50。只有西班牙這樣的歐元區外圍國家仍處於衰退水準。
ISM指數並不是表明過去幾個月發達國家經濟狀況明顯好轉的唯一數據。自8月末起——或許是巧合,那時班•柏南奇(Ben Bernanke)剛剛開始提出二次定量寬鬆的國債購買計劃——各類數據一直好於預期。這或許既能解釋爲何美聯準承諾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也能夠解釋風險資產復甦的原因。市場對數據的強烈反應也產生了激勵效應。儘管ISM數據良好使得二次定量寬鬆更可能縮減規模,但投資者更關心的是經濟實力。即便市場會因爲週四歐洲央行(EBC)政策聲明和週五美國就業數據帶來的意外負面影響而落入自己挖下的陷阱,這也是一種健康反應。
然而,現在還沒到慶祝勝利的時候。ISM新訂單指數出現下降,同時庫存指數上升,導致庫存超過新訂單數。在歷史上,這通常預示著衰退即將來臨。這至少表明,商業週期還沒有從2008年末的打擊中回覆,並重獲平衡。我們不能排除ISM指數重回50點以下的可能性,同時,經濟成長似乎更有可能呈現出波瀾不驚的態勢,而不是走向繁榮。儘管數據無疑令人振奮,但V演變成W前半部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