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把中國取消貸款額度的舉動視爲一次市場化改革。相反,中國政府似乎將以一系列更爲「鋒利」的微觀工具,來取代先前那種較爲「粗鈍」的宏觀工具。現在,各家銀行的貸款操作將不是受限於全行業的年度額度,而是遵循監管機構對其儲備金要求定期評估後所制定的限額。
舊的貸款體系應該進行全面改革。因爲該體系在貸款額度分配上並無明確規定,各銀行存在這樣的動機:在每年頭幾個月儘可能多地發放貸款,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在2010年1月和2月,各銀行就用掉了當年7.5兆元人民幣貸款額度的近三分之一;而在2009年頭兩個月,它們用掉了全年一半以上的額度。考慮到這種情況,一個針對性更強的動態體系是一種進步。但這未必能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國有銀行仍將偏愛已存在業務關係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能夠提供擔保。貸款利率很大程度上仍由央行說了算,而非取決於資金供需的相互作用。
在有關中國即將實施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報導中,媒體提到政府政策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就是「少操心」。但這種說法並非暗示一種放手不管的態度,而是表明,規劃者們把需求當作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並且確信自己選定的骨幹生產商將奮力滿足需求。正如卡爾•沃特(Carl Walter)和侯偉(Fraser Howie)在他們的新書《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中所言,中國金融體系的存在,主要是爲了給黨和政府及各類企業利益提供廉價資金。持續湧入中國的熱錢不應忘記這一點。
您已閱讀94%(606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