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經濟形勢過於複雜,讓人不敢妄下斷言,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一種「很原則」的姿態結束了。於是,如何解決會上那些爭論較大的問題,就只能留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的「三大會議」來討論了。這「三大會議」,就是全國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作爲「三大會議」之一,1月5-6日,央行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確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一是穩物價;二是促轉變;三是防風險;四是推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相比,本次央行工作會議並未明確設定全年新增貸款目標。不過,央行提出,將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成長。
至此,從去年底爭論至今的新增貸款目標仍未見蹤影。實際上,今年還要不要明確、公開地提出一個信貸目標現在都無法確定。在新年伊始針對商業銀行召開的貨幣政策吹風會上,央行高層解讀了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就貨幣供應量而言,今年的目標是16%。至於具體的信貸目標,央行直言,「行政性的規模控制遠遠不夠,效果也不穩定」,而且「往往會催生要規模等問題」,「相當於摁下葫蘆浮起瓢」。不過,按照M2成長16%的目標,再根據M2與信貸比例關係,我們可自行推算出2011年新增貸款爲7兆左右。而根據歷史經驗,新增貸款也好,貨幣供應量也好,最後在實際執行中往往都會突破原計劃。
事實上,現在已沒有必要再糾纏具體的信貸目標是多少了,因爲今年的信貸政策操作可能會充滿變化,也就是央行所說的「靈活應變」。現在看來,穩定經濟和抑制通膨這兩大目標,究竟孰輕孰重,央行似乎也還沒個定奪。或者,光靠央行自身,也無法定奪。央行稱,當CPI保持穩定,而GDP成長過快的時候,貸款可以成長快一點。但如果CPI上漲較快,爲了控制通膨,貸款增速就要低一點。而CPI上漲究竟是輸入型的還是國內因素導致的,也會影響政策走向。如果是前者,央行認爲,「信貸增速有所加快還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是後者,就「必須加大貸款的調控力度」。這樣的說法其實問題多多。試想,若今年經濟成長強勁,但通膨率又居高不下,信貸政策該如何是好?再者,若CPI果真高企,何以區分輸入型通膨和國內因素究竟誰居於主導,此時信貸政策或寬或緊似乎都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