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現代育兒心經

紐約大學教授洛菲:隨便找個週六,在這一代最出類拔萃家長中隨便找一家,都會看到他們與孩子一起奔波於體操課、生日party、足球班、藝術薰陶與登臺表演課。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花了不菲的代價,把一批環保塑膠地板運至位於法國南部的別墅,原因是擔心在暑假期間,她蹣跚學步的孩子會在石板地上摔傷。雖然一代代法國孩子可能就是在同樣的石頭地上跑、摔、玩、睡,而且平安長大成人,但這並未阻止她要確保安全的決心。我認爲,這極端體現了我們這輩人的普遍臆想:我們能夠控制孩子,讓孩子的成長環境完美無缺。在這種爲孩子營造理想環境的奇怪而又徒勞的想法背後,暗藏着更爲奇特、也更爲徒勞的理念:培養理想化的孩子。

當然,對我們多數人來說,這種完美、安全、無時不在教育的氛圍實難企及;通過翻閱《居住》(Dwell)或其它精美的雜誌,我們可以體驗到這個只可意會的夢想——美侖美奐的Oeuf嬰兒牀以及一塵不染的託兒所。我們多數人撫養孩子的時候,沒有成堆可愛而益智的木質玩具、鬆軟的塑膠地板或是健康的有機零食,但這種臆想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發揮著難以捉摸的影響力。

控制孩子的臆想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存在,雖然在追求時髦的完美主義的過程中,不時有真知灼見閃現,也算是在現實世界中對我們過度焦慮的矯正。記起當初懷孕時,我曾有些驚愕地讀到過一篇平鋪直敘的文章,說研究表明毒品嬰兒(crack baby)最終會與非畸形兒一樣聰明伶俐。現如今我們連喫色拉中的羊奶乳酪、喝幾口葡萄酒都覺得很愧疚,而這些吸食毒品的女士生出的竟然也是聰明健康的寶寶!實際上,雖然確實似乎沒人真心建議所有的孕婦都靠吸食毒品來放鬆自己,但這個根本的諷刺似乎闡明瞭一個要點:即便是還在子宮裏,寶寶們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具適應能力和忍耐性,也更爲神祕莫測。

您已閱讀15%(658字),剩餘85%(37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