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劍橋雜憶(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些夜晚,我發現自己陷入信心危機,既沒有道德勇氣直接面對中國社會的困境,也仍沒有能力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

我以爲自己會擁抱劍橋,卻發現自己下意識地逃避。符合我一切期待的新環境,也沒給我帶來內心的鎮定。很多個早晨,我坐在圖書館的茶室裏,內心瀰漫着慌張。桌上同時鋪著好幾本書,我從這本跳躍到那本,擔心錯過任何重要的段落。

倘若我的「第一股風」是即興、激情、碎片、截稿壓力式的寫作,如今我想寫得更深入、更系統、更富個人洞察力,要承擔起一個作家對應的知識與道德上的責任。

如何獲得這一切?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發現自己掉入了新的困境。穿過圖書館林立的書架時,興奮與絕望同時洋溢在我心中。我關心的所有事物,都有人做出了詳盡的、出人意料地探討,如今我可以匯入這股傳統,讓自己的思考更豐滿,但同時,我的意義何在,我能爲其中新增些什麼樣的新東西?我也沒有進入劍橋的社交生活,我回避正式晚餐,明知可能碰到有趣的交談者,英國的分析哲學家、匈牙利裔的戲劇教授、以色列的中世紀猶太教的博士後、來自巴西的寫小說的材料學家……他們都可能出現。很多時刻,我迫不及待地鑽回我的房間,聽收音機、泡在浴缸裏,不無病態的沉浸於寂寞與感傷裏——我覺得自己輕飄飄地附著在明信片一樣的劍橋上,我找不到支點,思想與身體都失去了重量。

您已閱讀27%(488字),剩餘73%(13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